跳到主要內容

地貌變遷

一閃一閃亮晶晶—應用BigGIS查看台灣離岸風機2015-2019的成長
更新日期2020年06月22日

全球前20處最優離岸風場,台灣即擁有16處。坐擁穩定、強度適中的風場,離岸風機成為我國綠能發展關鍵項目。台電離岸風電二期計畫自2019年5月23日上網公告後,經歷了8次流標,終於在2020年6月16日順利決標。可再生能源為近年各國相當重視的議題,雖然產生、蒐集能源的技術日益進步,但仍趕不上文明社會的能源消耗速度。再加上環保意識逐漸抬頭,生生不息地的再生能源將會是能源未來勢在必行的趨勢,而台灣過去已砸下近11位數的巨資在台灣海峽種下了第一批綠能種子,萌芽至今…在衛星影像上也看的到呢!!

圖
圖 1:BigGIS  經年累月累積了大量的的Sentinel-1 雷達衛星影像,由苗栗沿海之雷達影樣我們可以追蹤台灣風機歷年數量的成長。

火力發電為目前台灣主要的發電方式(圖2所示),發電佔比約為七成,成本低、供電穩定使其成為台灣能源主力,然而燃燒過程產生的廢氣,對於大氣環境造成相當的影響。近年來政府對於此問題已經定調了解決方案:應用永續的綠色能源取代核電。將綠能列為「5+2」產業創新計畫之一,其中風力發電及太陽光電為最關鍵發展項目。

 
圖
圖 2:  由台電統計資料顯示,自民國71年起至今台灣發電量逐年提升,且火力發電量一直以來皆佔最大宗,於108年火力發電佔71%、再生能源佔15%。(資料來源連結)
 

台電第二期離岸風場將選址於台灣彰化外海,被譽為全球最佳風場之一 (圖 3 )。何謂最佳? 風能與風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風速越大所蘊藏的能量就越大,但對風機而言,並不是單純風越大越好。每架風機皆有設計之運轉風速區間:介於「切入風速」、「切出風速」之間,若風速低於切入風速則無法帶動葉片轉動,而過高的風速(大於切出風速)卻又因安全性的考量,將使風機暫停運轉 (圖 4),因此最重要的其實是風的穩定性。另外風機的排列、間距以及基座的場址也都是有相當講究的。

 
圖
圖 3:經濟部能源局104年公告之台灣離岸風電潛力場址,全國共36處,彰化沿海地區即佔6成。
 
圖
圖4:風機理論風速產能曲線,風機發電風速區間介於切入風速、切出風速之間 。(資料來源)
 
 

台灣首座正式營運的離岸風力發電場為海洋竹南風力發電場(Formosa 1),位於苗栗縣竹南鎮龍鳳漁港外海約2至6公里處,自2015年推動,2017年7月第一階段商轉、2019年12月第二階段商轉,目前共有22架 離岸風機 於此商轉,建造費用約為台幣一百五十億到兩百億元。
對於這些珍貴的離岸風機,我們能否透過衛星遙測的方式看到它們在海上分布的狀況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衛星遙測的範疇當中,雷達衛星影像不僅不受雲層影響,且具備全天候觀測能力。相較於光學衛星而言,對於海水表面的物件偵測靈敏度更高,這是因為雷達衛星是屬於主動遙測的特性,自衛星端發射特定波長之電磁波入射至海水表面,大部分的訊號會如鏡面反射一般遠離雷達衛星訊號接收系統,使雷達接收到較低的回波訊號,因此在雷達衛星影像中的水體通常顏色較深,意即訊號較低之區域,如圖1所示意。然而,相較於平坦的水面而言,海面上的離岸風機則是雷達主動遙測電磁波訊號的強反射體,能較有效率地將電磁波向靠近雷達衛星接收器的方向反射,如圖5 所示意。根據雷達衛星此項特性所發展出的相關應用還有:風場偵測、船隻偵測、海水表面流場偵測等。

 
 
圖
圖5:雷達衛星偵測離岸風機原理示意圖,自衛星發射特定波長之電磁波入射至海水表面,大部分的訊號會如鏡面反射一般遠離雷達衛星訊號接收系統;離岸風機的存在,能將雷達波反射至衛星接收器而產生亮點。
瞭解了雷達衛星的特性之後,我們該如何實際找出在海水表面分布的離岸風機呢?透過巨量空間資訊系統的Sentinel-1雷達衛星影像便可輕鬆的做到。在衛星影像資料庫中查找2015年至2019年間雷達衛星影像序列可以發現,竹南風力發電場內一座座風機正在拔「海」而起,矗立在海上的離岸風機數量變化清晰可見,如圖6 所示。
 
圖
圖6:BigGIS中提供長期各類衛星影像,於視窗左上角基礎圖層中開啟衛星影像圖層頁簽,選擇Sentinel-1即可查看苗栗竹南沿海之風機數量成長史。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即便目前海洋竹南風力發電場內離岸風電僅22座,台灣風力發電佔比也未及整體發電的百分之一,但是這些看不見也摸不著的風,正在為台灣的綠色能源史寫下新的一頁。

圖7:應用 BigGIS 查看台灣離岸風機2015-2019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