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資異動
易淹水地區上游集水區地質調查_侵蝕堆積調查與評估
更新日期2023年09月01日
✅新增坡面年平均侵蝕深度分布圖與河道年平均侵蝕堆積深度分布圖,分為全臺和北、中、南(輔助地名)發布,提供檢視。
👉全省集水區之坡面侵蝕分布圖,坡面年平均侵蝕深度,圖中顏色深淺代表著不同的年侵蝕深度,顏色越深代表坡面年平均侵蝕深度越高,係以全臺集水區為空間單元,考慮坡面上崩塌侵蝕、土壤侵蝕兩種不同來源,其中,崩塌侵蝕係指坡面崩塌運動發生後之土砂生產及其運移所形成之坡面侵蝕現象;土壤侵蝕則為表層土壤因降雨所造成之表土侵蝕現象。兩者綜合後可得集水區內之年總侵蝕土砂量,除以集水區面積,則得到集水區年平均侵蝕深度,其意義在於瞭解臺灣全島坡面土砂侵蝕分布情形,據此針對重點土砂生產坡面及其下游河段,提供土砂生產或侵蝕之定量參考數據,應用於規劃治理之參考。
👉圖中可以發現坡面土砂侵蝕較高之區域,與近年重大颱風暴雨事件之土砂災區分布,其有正向關係存在,未來數年內中上游土砂材料往下游運移後,下游的人為活動區域之影響範圍,則為未來須持續觀測之重點範圍,也為下一階段河道侵蝕與堆積之分析重點區域。
👉北部區域的蘭陽溪及其鄰近流域,在梅姬、蘇拉颱風後同因崩塌裸露地範圍擴大,整體坡面土砂侵蝕深度較其他流域為高。
👉中南部區域的濁水溪、高屏溪、曾文溪及其鄰近流域,在民國98年莫拉克颱風後,因暴雨誘發集水區上游崩塌運動,坡面裸露地範圍增加,增加了坡面土砂侵蝕之潛勢。
👉延續坡面侵蝕之分析成果,應用集水區土砂收支模式,計算每個小集水區內土砂生產量(坡面侵蝕量),以及土砂運移量(河道水流、土砂流出量),進一步串聯各個子集水區之水砂過程,連結上游端子集水區之土砂流出量,至下游子集水區處,即可評估子集水區河道內之土砂侵蝕或堆積量,應用全臺灣子集水區之空間單元,可產出各個子集水區河道之平均年侵蝕堆積深度分布圖。
👉分析全省集水區之河道年平均侵蝕堆積深度,其成果如下方分布圖所示,圖中顏色代表著不同的變遷深度,藍色為侵蝕、紅色為堆積。整體來說,河道堆積情形,仍以山區進入平原之谷口區為主要堆積區,各流域都有相似之現象,也代表著因臺灣山區與平原地形之分布特性,所造成之河道堆積現象。
👉莫拉克颱風事件之土砂災區,如南部的高屏溪流域、曾文溪流及其鄰近流域,因上游集水區土砂生產量較高,流域上游集水區因坡面土砂生產量高,造成河道在災後快速堆積,也造成部分流域河道堆積情形較為嚴重。
👉梅姬颱風、蘇拉颱風等重大颱風暴雨北部的蘭陽溪、南澳溪及其鄰近流域等,河道年平均堆積深度整體都有較高的分析成果。
【圖1】平均侵蝕深度分布圖
【圖2】中台灣平均侵蝕深度分布圖
【圖3】北台灣平均侵蝕深度分布圖
【圖4】南台灣平均侵蝕深度分布圖
【圖5】河道年平均侵蝕堆積深度分布圖
【圖6】北台灣河道年平均侵蝕堆積深度分布圖
【圖7】中台灣河道年平均侵蝕堆積深度分布圖
【圖8】南台灣河道年平均侵蝕堆積深度分布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