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圖資異動

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_11401
更新日期2025年06月24日

新增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

👉林業保育署於111年依據生物調查資料、土地利用情形及專家意見,指認全台45個「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旨在加強連結中央山脈至海岸的生態棲地網絡,並依主要棲地樣態劃分為丘陵型、溪流型、平原型、海岸型及離島型等5大類。

👉使用者可點擊關注位置,並檢視該圖資詳細的屬性資訊。

👉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與國土利用調查成果圖進行套疊應用,可掌握生態敏感區(如生態廊道、核心保育地)與現地土地利用型態之關係,辨識保育軸帶內是否存在農業開發、建築設施或交通基礎建設等潛在干擾。透過圖資整合,有助於盤點綠網斷裂點及潛力連結區,作為後續生態補植、生態橋梁設置或土地使用調整之依據。同時可支援空間規劃單位進行保育優先區排序,促進開發與生態間的協調發展,強化整體生態網絡的連續性與功能性。

👉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與地礦中心地質圖進行套疊應用,可協助辨識保育區域內地質條件,包括斷層分布、地層組成與地質敏感帶位置,進一步評估地質特性對生態廊道穩定性與生態連結功能之潛在影響。藉由圖資疊合,可發現如崩塌潛勢高區、活動斷層通過區或地質鬆軟區等對保育軸帶可能構成風險之地質因子,有助於提前研擬生態設施選址原則與風險緩解策略,提升綠網整體布局的安全性與韌性,並為生態保育與土地整合利用提供具科學依據的空間規劃支援。

【圖1】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_202501

【圖2】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南部區域

【圖3】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與國土利用調查成果圖整合應用

【圖4】國土生態綠網區域保育軸帶與地礦中心地質圖整合應用